风口财评|不能让企业成为恶意打假受害者
大众·风口财经
2024-11-22
百雀羚涉嫌添加禁用原料一事终于尘埃落定。此前,有网友在微博晒出一份《举报答复书》,答复书中称,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4年9月27日收到关于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化妆品涉嫌添加禁用原料的举报。经核查,因举报内容基本属实,决定立案调查。随后,百雀羚发公告予以否认。11月20日晚间,上海市药监局公布调查结果,认定百雀羚不存在违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百雀羚方面透露,有博主从去年就开始在上海、北京市频繁举报,但经核实后均被驳回。另有业内人士称,在事件发酵前,就有多家媒体收到爆料并拿到了答复书图片。他们认为,百雀羚这是被所谓的“职业打假人”盯上了。
“职业打假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们通过购买商品、发现并举报产品质量问题或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从而获得赔偿或奖励。职业打假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市场的规范化,然而,随着近年来“打假网红”的兴起,这种行为也逐渐变得复杂化。部分人借着“打假”的旗号,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对商家提出不合理的索赔要求。还有一些“打假网红”为了博取关注,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甚至故意捏造、夸大事实。
这类事件不仅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下降。
恶意打假现象之所以频频发生,触及了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等深层次问题。所谓的“职业打假人”用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可能让企业蒙受不白之冤,陷入无尽的“自证陷阱”,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例如,明确职业打假人的行为边界,对恶意举报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提高对恶意举报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起到震慑作用。优化执法流程,提高执法效率,确保“假打”牟利的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提高社会认知,引导各界正确看待打假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居心不良者借“职业打假人”的名头从事不法行为,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市场一片清净。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谢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