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值缩水近8成,信任危机下的贝泰妮急寻新增长点
大众·风口财经
2024-09-23
当主品牌薇诺娜增长幅度出现放缓,寻找新的增长计划成为贝泰妮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众多品牌进入的口服美容赛道也成为贝泰妮的选项之一。
近日,贝泰妮召开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关于变更公司经营范围并修订〈公司章程〉的议案》,该议案已经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议案内容,由于业务经营需要,贝泰妮需在经营范围中增加“保健食品(预包装)销售”“食品销售;食品互联网销售”内容。
美容口服液赛道并非创新赛道。欧睿国际数据显示,中国口服美容市场正以超3.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扩张,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55.7亿元。
除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作为以“薇诺娜”品牌为核心的化妆品生产企业,贝泰妮此次拓展保健食品赛道、寻找新的增长点,或与其业绩“失速”有关。
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贝泰妮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18.45%、7.5%;相比较去年同期的15.52%、13.91%,增长幅度呈现出放缓趋势。此外,2023年,贝泰妮营收增长10.14%,净利润下滑28.02%,这个数据与2021年、2022年的高速发展形成较为强烈对比。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贝泰妮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52.57%、58.77%;2022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24.65%、21.83%。这样的业绩表现使得业界传出贝泰妮从高处跌落的声音。
贝泰妮2021-2024年业绩表现。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从业务构成来看,贝泰妮的营收来源高度依赖薇诺娜这一个单品。然而,近几年,该大单品的业绩增速同比出现断崖式下滑的态势。
年报数据显示,薇诺娜单品的营收,2020年至2023年分别为26.1亿、39.2亿、48.85亿、51.92亿,2021年至2023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0.2%、24.6%、6.28%。2024年上半年,薇诺娜收入为23.89亿元,同比增长5.6%。
贝泰妮主要品牌薇诺娜
同时,贝泰妮的自有品牌中的大部分产品都在降价出售。
报告期内,贝泰妮旗下“支柱型”产品护肤品平均售价为42.78元,较上年同期的49.96元下滑了7.18元;彩妆产品的平均售价则从54元降到了38.67元,同比降幅将近28.4%;唯一增长的是医疗器械产品,平均售价从96.26元涨到了106.61元。
售价下跌意味着盈利空间下滑。以护肤品条线为例,该产品在该报告期内的毛利率为72.59%,较上年同期下降2.79个百分点。叠加其他因素影响,贝泰妮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跌2.8个百分点至72.6%,净利率跌至16.96%。
对于品牌来说,想入局保健食品领域,消费者的信任尤为重要。对于多次陷入舆论危机的贝泰妮来说,或许需要在建立消费者信任上投入更多精力。
9月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36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涉及薇诺娜清透防晒乳SPF48 PA+++、塑美大健康隔离防晒乳、雪媚格舒缓防晒乳、摩肯樱桃花润泽BB霜21号、尚惠鱼子酱精华轻垫粉底液、上官博士紧致抗皱盈润面霜等多种化妆品。
与此同时,上述通告指出,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相关化妆品经营者立即停止经营上述化妆品,依法调查其进货查验记录等情况,对违法产品进行追根溯源;发现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随后,贝泰妮发布公告,提出了样品真实性异议,声称该批次产品并非其生产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并非贝泰妮第一次陷入舆论风波。事实上,今年以来,贝泰妮集团旗下产品多次因违规宣传或成分问题而受到处罚。
3月,贝泰妮旗下贝芙汀旗舰店在网店平台销售化妆品的经营活动中,销售标题为“【红包痘】贝芙汀2号祛痘CP精华凝乳水杨酸果酸瘪痘修复祛红”的国产普通化妆品,其广告宣传页面商品标题一栏使用了“修复”功能的宣传用语。国产普通化妆品不能在广告中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以及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贝泰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被罚款0.5万元。
4月,贝泰妮集团旗下的科凝美(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开设的网店“泊缇诗官方旗舰店”上,对“泊缇诗维生素CE多效焕能精华液”的产品宣传为有“抗氧修护”“提升高倍抗氧力”“专研配方抗氧更高阶”“黄金组合科学抗氧紧致修护”“2大核心技术实力抗氧”等功效。上述化妆品为特殊化妆品,但未进行特殊化妆品注册。因“生产经营或者进口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被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管部门处以1万元的罚款。
随着产品频繁陷入舆论风波,公众疑虑不断累积。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9月23日,关于薇诺娜的投诉高达1854条。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过敏问题、产品质量问题、涉及虚假宣传、退货退款难、售后处理不当等问题。
来源:黑猫投诉
自贝泰妮2021年上市以来,市值一度飙升至1218亿元,但随着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品牌形象受损及大股东频繁减持,截至9月23日记者发稿,市值已缩水至166.98亿元,股价跌至39.42元。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赵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