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欢“食”界·出路|餐饮上市公司上半年仅3家增利,舌尖上的“流量密码”如何破译?
大众·风口财经
2024-09-10
民以食为天,餐饮行业作为一个有长久韧性、求变求兴的行业,正迎来大变局。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到134.6万家,餐饮市场复苏趋势明显。
然而,根据近期公布的各大上市餐饮企业2024年半年报来看,仅有3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撑起“全村的希望”。在消费需求和观念的改变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餐饮行业正在迎来新的竞争逻辑。
几近“团灭”,仅3家企业实现增利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12家上市餐企中仅有达美乐中国、百胜中国以及全聚德3家企业实现净利润增长。其余餐企均实现同比下滑甚至亏损,“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集团下滑幅度最大,净亏损达到2.7亿元。
具体来看,实现增利的3家餐企有2家主打“洋快餐”,1家是老字号餐饮企业。其中最亮眼的当属达美乐中国。2024年上半年,达美乐中国结束了长达三年的亏损,开始盈利。公司上半年营收达到20.41亿元,同比增长48.3%。经调整净利润和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实现双双转正。经调整净利润5089.0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净亏损1744.5万元实现大幅增长;归属股东净利润1090.7万元,同比增长24.6%。随着在现有城市的进一步渗透以及向新城市的扩张,达美乐中国在所有市场都实现了收入增长。
达美乐中国部分财务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达美乐中国已在中国大陆33个城市直营914家门店,业务覆盖范围和门店数量均实现了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8月20日,达势股份会员人数已突破2000万,直接反映出消费者对达美乐比萨品牌的忠诚度和喜爱度。
有着“1亿美金俱乐部”称号的百胜中国2024年上半年收入与经营利润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同店销售额有所下降,但整体销售额依然实现增长。公司上半年总收入达到56.4亿美元,同比增长1%;经调整净利润4.99亿美元,同比增长2%。
在门店数量方面,截至2024年6月30日,百胜中国门店总数达到15423家,其中肯德基门店数达10931家,必胜客门店数达3504家。净新增779家门店,其中加盟店净新增149家,占比19%。
唯一一家作为“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实现盈利的全聚德,上半年总营收6.87亿元,同比增长2.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33.56万元,同比增长5.0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37.59万元,同比增长9.04%。
全聚德表示,公司在北京、上海、杭州、长春等地及海外开设餐饮门店共计101家,其中全聚德品牌门店86家(直营门店39家,加盟门店47家),丰泽园品牌门店6家(直营门店2家,加盟门店4家),四川饭店品牌门店8家(均为直营门店),仿膳品牌门店1家(直营门店)。
把握趋势,努力寻求新增量
中国烹饪协会分析称,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和成本压力的不断加剧是造成目前餐饮行业“增收不增利”现象的几大因素。
与此同时,租金、人工、运输、原材料等各方面成本不断上涨,而在消费端也出现消费疲弱现象,所有因素叠加使得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餐饮业再次陷入煎熬。
如何破局?新的增量在哪里?业内人士分析称,餐饮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一个多维度、全域化的新阶段。抢夺客户量、市场占有率是餐企经营的主旋律。但存量时代竞争加剧,依靠流量盲目扩张已不再适用。面对餐饮业变幻莫测的未来,把握行业趋势是关键。
百胜中国旗下品牌。来源:百胜中国官网
以百胜中国为例,通过在传承经典产品的同时不断结合本土口味进行创新,旗下两大品牌肯德基和必胜客很多新近推出的产品都逐渐变成了新的经典产品,为品牌带来了持续的客流,成为驱动业绩的中流砥柱。
必胜客的“尖叫星期三”、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两大王牌活动精准锁定年轻天选“打工人”,抢占上班族一周中两个工作日的午餐与晚餐市场,引得秉承薅到就是赚到观念的“羊毛党”纷纷入坑,结合“疯四V我50”等大量网络热梗,让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长盛不衰。
同时,百胜中国关注到了消费者对于多元化、个性化产品的旺盛需求,通过大量品牌联名的方式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肯德基与必胜客相继推出的联名活动涉及原神、恋与深空、鬼灭之刃、GOODBAI、Y2NG、逆水寒、机动战士高达SEED等大量爆款游戏与动漫题材,为消费者带来更创新的产品选择,也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反馈和建议。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分析指出,餐饮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满足而实现的,是一个动态的创新过程,要求企业深入了解市场,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来增强顾客体验。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实现长期的业务增长。
当前,餐饮已从“增量”转向“存量”新周期。出圈容易,长红难,在现今餐饮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消费更趋谨慎的环境下,考验的是餐饮企业不断精进,持续创新穿越周期的能力。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见习记者 宋光耀)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