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语 | LPR报价仍存下调可能,降准或在三季度实施
大众·风口财经 2024-08-20

风口财经记者 刘晓

据央行网站8月20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35%,5年期以上LPR为3.85%。1年期和5年期以上利率均维持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8月9日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明确,“LPR报价转向更多参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在逐步理顺”。这意味着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已明确为主要政策利率,并取代MLF成为LPR报价的定价基础。

上月两个期限品种LPR报价刚刚分别下调10个基点,加之本次报价前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稳定,因此8月两个期限品种LPR报价不变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8月LPR公布后,风口财经连线采访了多位专家。受访专家认为,综合考虑经济运行态势及物价水平,年内LPR报价仍存下调可能,预计降准可能在三季度实施。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

预计降准可能在三季度实施

通过调降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仍然具有现实必要性。从内部看,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市场对降息呼声较高。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7%,为近5个季度以来最低,特别是居民消费恢复较为疲软。通过降低LPR,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下行,有助于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提振有效融资需求,促进经济加快恢复回升。特别是5年期以上LPR如果再次下降,无论是存量房贷还是新增房贷利率将得以降低,居民房贷利息支出减少,将有助于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能力,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从外部看,美国在年内降息的可能性较大,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增加。如果美国降息,中美利差倒挂的幅度将有望保持基本稳定,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将有所减轻。

从银行自身看,在前期金融管理部门整改违规手工补息、银行主动调降存款利率以及政策工具利率有所下调等情况下,银行净息差下滑的压力相对可控。

下一步,银行或将采取包括下调存款利率在内的更多措施,继续压降资金成本,努力保持息差基本稳定,为LPR下降创造空间。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降准,向银行提供更多低成本长期资金,进一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预计降准可能在三季度实施。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

年内LPR报价仍存下调可能

促内需及提升报价质量等多重考量下,年内LPR报价仍存下调可能。

一是当前经济基本面出现放缓迹象,三中全会后稳增长已成为政策主要目标,后续修复效果若不及预期,仍需通过调降政策利率及LPR报价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促进内需修复。

二是严禁“手工补息”监管持续和7月存款挂牌利率再次下调,使得银行负债成本总体继续改善,也为LPR报价再次下调创造一定空间。

三是当前部分优质客户的实际贷款利率已远远脱离了LPR,7月LPR报价下调后,较实际发生贷款利率仍明显偏高,为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减少偏离度,满足MPA考核要求,LPR仍存下调可能,以进一步提升报价有效性和精准性。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

货币政策将保持灵活性,降准降息都有空间

综合考虑经济运行态势及物价水平,四季度央行还有可能再度下调主要政策利率,也就是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幅度估计在10到20个基点。届时将引导LPR报价跟进下调。

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水平偏低,以及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的背景下,下一步货币政策将在稳增长方向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为完成全年“5.0%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推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有效控制房地产行业等重点领域风险提供支持性的货币金融环境。具体操作方面,在7月央行打出降息“组合拳”后,下一步为配合政府债券发行,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见效,以及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货币政策还将保持灵活性,降准降息都有空间,各类增量政策储备都在政策工具箱内。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

货币政策有望加大实施力度

从目前国内资金需求相对供给偏弱看,LPR利率存在一定调降压力,主要面临三方面阻力。

一是政策利率保持稳定。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引导LPR报价更多参考短期政策利率,充分发挥政策利率期限结构功能。二是上半年LPR报价经历两次较大幅度调整,房贷利率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刷新低位,政策效果持续释放中。三是部分银行仍面临较大净息差收窄和经营压力。

从目前货币政策常规工具、存款市场表现等方面看,LPR仍有调降空间。未来调降根本决定因素在于宏观经济、物价与房地产复苏节奏是否理想,这些变量直接影响政策基准利率与信贷市场供需情况。

主要发达经济体降息周期接近,国内常规工具调整空间较大,国内货币政策有望加大实施力度、加强政策协调,以提振消费和投资活力,让供需进入良性循环。

编辑:刘晓